服务QQ:1105226703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资讯 > 新闻 > 热点新闻 > 正文

中国稀土地位难撼动,欧美替代方案频受挫

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5-08-15 浏览次数:5

1755246713116726.jpeg


电动汽车、风力发电等绿色能源产业的迅猛发展,令稀土元素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“命脉资源”。尽管欧美多方寻求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,但现实却一再证明: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上的主导地位,短期内难以被撼动。


缅甸方案难以落地


随着稀土需求激增,部分欧美智库将目光投向了缅甸,试图借助其克钦地区的稀土矿产来作为中国的替代选项。英国路透社曾报道称,有关建议已被提交至美国高层,希望能在缅甸找到突破口。


但美国史汀生中心专家阿玛拉·蒂哈明确指出,这一设想缺乏现实基础。缅甸不仅没有成熟的商业化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能力,其采矿设备及物资供应同样依赖中国支持。换言之,即使开发缅甸矿产,也难以绕开中国的影响力,美国被建议放弃该方案。


格陵兰岛“潜力”难变现实


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曾看中丹麦属地格陵兰岛丰富的稀土储备,认为这里或许能成为中国之外的新希望。然而,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实地调研后发现,要让格陵兰稀土实现商业化开采,所需时间可能是“数年、数十年甚至更久”。


极端气候与恶劣地理环境,使得当地矿场每天只有半天能正常作业,加上基础设施薄弱、物流成本高昂,进一步推高了整体开采成本。目前仅有两座矿场勉强运营且亏损严重。专家们坦言,格陵兰的“潜力”更多停留在纸面上。


澳大利亚难破成本困局


澳大利亚西部同样拥有丰富稀土资源。为打破中国垄断,当地政府向Iluka公司提供了高达10亿美元贷款,希望推动精炼加工环节实现自主化,并计划到2030年为西方国家提供大量供应。


然而,不少澳洲网民对此并不看好。他们指出,无论是采矿、加工还是运输,各环节成本均高于中国,很难具备竞争优势。《经济学人》也曾分析,中国不仅牢固掌控市场,还通过全球布局掌握定价权,使得澳大利亚即便有资源,也因投资巨大、回报有限而屡屡受挫。

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